星期三, 10月 31, 2007

合歡山地區的「吸果夜蛾」


合歡山地區的「吸果夜蛾」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吸果夜蛾」並不是指某一種夜蛾,而是泛稱一類夜蛾,它們的成蟲可以刺穿植物果實的外果皮,吸食果汁;這類的夜蛾會主動刺吸果汁,和其它以舔吸、吮吸爛熟果實的種類不同。「吸果夜蛾」的主要刺吸器官是「喙」,這類夜蛾的喙多發達,端部尖銳,邊緣具明顯的突起物,不同種類其突起物發達的程度也不同,有的類似細梳櫛,有的則像木工鋸的鋸齒。
根據「中國動物誌—昆蟲綱第16卷—鱗翅目夜蛾科」的記載,在中國大陸此類「吸果夜蛾」有幾十種,它們刺吸的對象包括柑橘、桃、梨、蘋果、香蕉、黃皮、芒果、李、番石榴、葡萄、枇杷、無花果、柿、荔枝等,被刺吸的水果常會因組織受損、傷口感染而腐爛、脫落,因此被視為農業的害蟲。
中國大陸在60年代起就有學者對吸果夜蛾進行觀察研究,並且羅列60餘種夜蛾為此類「吸果夜蛾」,這些夜蛾主要為「裳夜蛾亞科(Catocalinae)」和「強喙夜蛾亞科(Ophiderinae)」中的成員,其中又以「鳥嘴壺夜蛾屬(Oraesia)」、「壺夜蛾屬(Calyptra)」和「巾夜蛾屬(Dysgonia)」的種類最多。
參考中國大陸所羅列出的「吸果夜蛾」清單,我們發現這一年來在合歡山所採到的蛾類中有許多也是屬於「吸果夜蛾」,包括「鳥嘴壺夜蛾(Oraesia excavate,10月」、「瞳夜蛾(Ommatophora luminosa,9~10月」、「棘刺夜蛾(Scoliopteryx libatrix,7~9月」、「豔葉夜蛾(Eudocima salaminia),9~10月」、「苹梢鷹夜蛾(Hypocala subsatura),6~10月」、「藍條夜蛾(Ischyja manlia,4月,8~9月」、「霉巾夜蛾(Dysgonia maturata),9月」、「斜線關夜蛾(Artena dotata),10~11月」、「苧麻夜蛾(Arcte coerula,3月、6月,9~11月」、「枯安鈕夜蛾(Ophiusa coronata),10月」、「鈴斑翅夜蛾(Serrodes campana),8月、10月」等11種之多,我們將這11種夜蛾在合歡山小風口曾捕獲的月分也列在上面,可以發現這些夜蛾出現的時間大部分為7~10月,這正好也和中橫沿線溫帶果樹如桃、梨、蘋果等的產期相符,因此可以合理推測,這些夜蛾也會刺吸這些果實,不過梨山這一帶的果園一向是採取集約、經緻的經營,大部分的果實在結實之初就已套袋,因此應該可以減少這類「吸果夜蛾」造成的傷害。
蛾類是一群種類眾多、數量龐大的生物類群,它們在生態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但是許多植物授粉的媒介,更是眾多掠食動物重要的食物來源,因此其天敵極多,而其幼蟲大部分是植食性,在這一階段大量取食植物,主要是葉片,這當然會對植物造成傷害,但它們的成蟲則為眾多的開花植物傳播花粉,成為植物傳宗接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因此其功過或可相抵,但這類「吸果夜蛾」主動刺吸果實,直接造成植物果實的受損,顯然會造成人類直接的農業損失,也難怪經營果園的農民會對各種蛾類都不存好感,只是不知道這樣的取食行為在自然生態系中是只對「吸果夜蛾」片面有利,而對被刺吸果實的植物只有傷害而毫無助益嗎?被害的植物難道在與「吸果夜蛾」的長期共存下沒有演化出對抗的機制嗎?我想這些都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予以闡明。

星期五, 10月 19, 2007

合歡飛蛾選介---「豔葉夜蛾(Eudocima salaminia 」


豔葉夜蛾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這是「豔葉夜蛾(Eudocima salaminia 」的組合照片,它是屬於夜蛾科(Noctuidae)的一員,由於夜蛾科是鱗翅目中最大的一群,全世界的種類超過25000種以上,因此其下又分為許多的亞科,但不同學者間的不同見解,使得亞科的數目及其中的成員均有不同,根據「台灣鱗翅目誌」所載,它是裳夜蛾亞科(Catocalinae)的一員,但大陸出版的中國動物誌第16卷夜蛾科一書,則將其歸於強喙夜蛾亞科(Ophiderinae)。
「豔葉夜蛾」的中文名很貼切的形容了它的外形,它的前翅就如綠葉鑲著灰白邊,那夜(2007年10月2日)它飛入本站點燈誘蛾的會議室時停棲在淡赭色的窗簾上,雖然當時會議室已是群蛾亂舞的景像,但它馬上就吸引我的目光,因為實在是太明顯了,不過我想如果它是停棲在野外的綠色植物上,應該不會這樣容易就被發現吧?雖然它的體型在夜蛾科中算是大型的,但鑲白邊的綠葉在一片濃綠的森林中應該不致於太明顯吧?也許我該到森林中去看看。
曾經有一本書上說:「鱗翅目的昆蟲在生態系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作為其它食蟲性動物的食物」,這話聽來淒涼,但這就是飛蛾們的宿命,不過我想它們也不會輕易束手就擒,就以這「豔葉夜蛾」為例,右下角那張照片是它停棲時的模樣,它們可能以擬態樹葉的樣子讓自己隱藏在森林中,盡量的不要被天敵發現,那天敵也許是某些種鳥類,不過如果真的被發現且遭遇攻擊時,它就申展它的前翅露出原來被掩蓋住的後翅,就如同右中的照片一般,它的後翅是鮮豔的橘色鑲黑邊還帶著黑色的粗眉斑,攻擊它的鳥類乍看這形象,搞不好會誤以為是一隻貓頭鷹呢? 這是我的揣測,真象是否如此?恐怕有待實驗或觀察來證實,如果您有相關文獻資料或實證觀察記錄,何不與大家分享?

星期五, 10月 05, 2007

稀有貴客「白腹琉璃」留宿高海拔試驗站一夜記


白腹琉璃20071003-30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時序一過中秋,合歡山地區已可感受到氣溫漸低帶來的寒意。本站在小風口採集蛾類雖自2005年11月即已開始,但採蛾並製作針插標本則是2006年10月以後的事,因此本月(2007年10月)的採集便極為重要,因為我們就可以建立一整年的合歡山小風口蛾類標本,當然一年的採集絕對不夠完整,不過至少出現頻度高及普遍的種類應該都會有了。2007年10月2日我們在會議室點燈,但當晚來的飛蛾不多,且大部分都在9月已採過,隔晚我們當然繼續點燈,這天晚上小風口地區入夜後就起霧下小雨,風也不大,正是採蛾的好天氣,我因為有事到對面的太管處合歡山管理站商談,約8點多時,我同事打電話告訴我會議室飛來一隻很漂亮的小鳥,問我怎麼辦,我請他先將這小鳥抓下,等我回去再拍照,這就是它了,一隻「白腹琉璃」雄鳥。
根據台灣大學動物博物館網站上的資料,「白腹琉璃」是屬於燕雀目(Passeriformes)、玉鶲科(Musciapidae),學名是Cyanoptila cyanomelana,在台灣它是屬於稀有的過境鳥。在鳳凰谷鳥園的網站上,記錄本種為繁殖於千島、日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以及朝鮮,冬季時南飛至華南、菲律賓,以及馬來群島,台灣正是其遷徙時會經過的陸域,因此會發現它的蹤跡也就不足為奇了,只是長期以來,「白腹琉璃」在台灣並不常見,因此各地鳥友只要有機會看到它,總會興奮不已,到處宣揚吹噓一番,特別是在這web 2.的時代,不相信的話,你不妨在Google打入「白腹琉璃」搜尋,你就會看到有幸見過「白腹琉璃」的鳥友的貼文。
這隻「白腹琉璃」應該是北方入冬後要南飛時路過合歡山小風口時被我們誘蛾的燈光吸引過來的,但也有可能它是追逐被燈誘來的飛蛾而誤入我們的會議室,我的同事將它網獲後放在紙盒內,它看起來非常的疲憊,我決定拍照後將它放走,但當我將它放在窗台時,它卻又飛回屋內,在會議室內亂飛亂竄,不一會兒就累得停在桌上,我拿著60mm的鏡頭貼近拍它,它也只是轉頭看我並不飛走,雖然當時屋內到處都是飛蛾,但它似乎也沒力氣去抓飛蛾了,於是我用鑷子夾起一隻適合它嘴大小的飛蛾試著要餵它,沒想到它真的吃了,而且是連著翅膀整隻吞食下去,顯然它真的是餓了,於是我接連再餵它吃了3隻,這時已將近半夜12點了,今晚的蛾況比昨晚好太多了,又來了這隻稀有的驕客「白腹琉璃」,小風口這天的收獲可真豐富,我持續點燈並將所有窗戶打開,希望下半夜有其它的飛蛾進,這隻又餓又累的「白腹琉璃」也能飽吃飛蛾好好休息之後再繼續它的行程。隔天清晨5點多我照例再到會議室巡視一番,沒想到這隻「白腹琉璃」還在屋內,不曉得他是不是等著要與我說再見?我將誘蛾的燈熄去,這時天已漸白,屋內的飛蛾逐漸飛去,一沒注意,這隻「白腹琉璃」也已不見,想來它已上路南飛,祝你一路順風,「白腹琉璃」!

星期三, 8月 29, 2007

路旁的幼鳥不要撿


金翼白眉20070824-04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這是一隻剛剛離巢的「金翼白眉(Garrulax morrisonianus)」幼鳥!2007年8月24日上午8點不到,有兩位在台大山地農場工作的同仁將這隻幼鳥送到我們試驗站,他們說這是在鳶峰停車場附近撿到的,當時這隻幼鳥一直在鳴叫,但沒看到親鳥來餵食,他們擔心它會被車子撞到,所以就將它撿起,送到我們試驗站,希望我們可以養它。
這是這個暑假第二次有人將幼鳥送到我們試驗站,前次是一家人到合歡山來玩,那次是看到的是3隻「栗背林鴝(Erithacus johnstoniae)」幼鳥,也是在公路上,他們也是好心的將它們撿起送到高海拔試驗站。
其實剛離巢的幼鳥,親鳥是會持續餵食一陣子的,而且這段離巢餵食的期間也是幼鳥向親鳥學習覓食技巧和辨別食物種類的重要時期,通常幼鳥會藉著鳴唱來召喚它們的親鳥過來餵食,而且也會在躲在比較隱蔽的林中或草叢,但偶而還是有些幼鳥會跑到公路上來,鳴唱的幼鳥當然也會引來路過遊客的注意,這時一些愛護動物的遊客可能會基於善意而想將它們檢起送交相關單位處理,但當然也可能有些人會想將幼鳥帶回家去飼養,不過這在合歡山區是違法的,因為這裏是國家公園轄區,而如果是前述兩種鳥類,更會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因為「金翼白眉」和「栗背林鴝」都是保育類的動物。其實如果你知道離巢餵食這回事,而且你也遵重自然並且是個守法的好公民的話,你就不會在合歡山地區撿拾幼鳥,即時是想送到相關單位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會剝奪幼鳥學習在自然環境生存的機會,所以下次如果你又在合歡山區的公路上看到剛離巢的幼鳥,你或許可以躲得遠遠的觀察親鳥來餵食的情形,或如果你真的擔心幼鳥會出車禍,那頂多就將它檢起放到路旁的森林或草叢中就可以了。
那隻金翼白眉的幼鳥後來怎麼了?雖然我們採取強迫餵食的措施,但那隻幼鳥還是在隔天就死了,我們只好將它冷凍起來,準備帶回本中心作為標本典藏。
那3隻栗背林鴝運氣就比較好了,我的同事問明送來的遊客撿到幼鳥的地點,就在小風口附近,我們將這3隻幼鳥送回原地點,經過觀察,親鳥果然在幼鳥的鳴唱召喚下,現身將它們帶走了。
所以,愛它就不要撿它,路旁的幼鳥不要撿!

星期二, 8月 14, 2007

姬長尾水青蛾幼蟲養殖記


姬長尾水青蛾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2007年6月22日捕獲的那隻「姬長尾水青蛾」雌虫,在6月26日前產下約60顆卵,其中約40餘顆卵寄給嘉義的一位學長,由於當時「姬長尾水青蛾」幼蟲的食草是甚麼還不清楚,他建議我們用樺木科的赤楊試試看,因為有許多鱗翅目的幼蟲都吃赤楊。
7月4日那天,我請休假到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正巧那天林試所的范義彬博士也到福山,范博士有多年的蛾類採集和研究經驗,也是我認識多年的朋友,我向他請教是否曾養過「姬長尾水青蛾」幼蟲,他告訴我他也曾養過,但並沒有成功,他曾試過將近40種的闊葉樹,全部失敗,不過他特別提到,他當時並沒用針葉樹的葉子去試養,他建議我可以試試看。當晚我立刻打電話給在小風口留守的同事,我請他們一旦幼蟲孵出,就採小風口一帶所有松科(Pinaceae)植物的葉片來試試看,那一帶的松科植物有台灣冷杉、台灣鐵杉、台灣二葉松、華山松等。
7月5日第一隻幼蟲孵出,隔天又孵出4隻,到了7月7日全部13隻幼蟲都出來了,我的同事將前述4種松科植物的葉片都放入飼養幼蟲的壓克力盒內,壓克力盒則是放在生長箱內,生長箱設定為光照(日光燈)時間自上午七點到下午七點,溫度為25℃,自下午七點到隔日七點則是無光照的黑暗環境,溫度為20℃。7月10日時有2隻幼蟲被台灣二葉松的松脂黏住而死亡,隔日又有4隻死亡,幼蟲僅剩11隻,觀察放入的松科植物葉片,發現台灣冷杉和台灣鐵杉都有被啃食的痕跡,台灣二葉松和華山松則無咬痕,由於幼蟲所剩不多,我們決定只放台灣冷杉和台灣鐵杉兩種植物,結果這兩種植物「姬長尾水青蛾」的幼蟲都吃,但幼蟲的生長似乎參差不齊,有些生長極為緩慢,到了7月30日只剩下3隻了,這3隻似乎差了一個齡期,其中2隻較大的幼蟲在8月10日陸續結繭化蛹,另外1隻到今天(2007年7月14日)還未化蛹,不過應該已經到了終齡期了。
由於卵數不多,因此我們並沒有將各齡期的幼蟲作成浸液標本,而這次能飼養到化蛹,則要感謝范義彬博士堤供的資訊,至於這2顆蛹是否能順利羽化,我們將再持續觀察,不過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台灣冷杉和台灣鐵杉都是姬長尾水青蛾幼蟲的食草,至於是否還有其它的食草,我們期盼下次再採獲姬長尾水青蛾的卵時,再來試驗。

星期五, 6月 29, 2007

合歡山小風口的「姬長尾水青蛾」雌蟲


M01-20070622-001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2007年5月初,我曾在合歡山小風口以燈光誘集到3隻「姬長尾水青蛾(Actias neidhoeferi」,不過都是雄蟲,之後我到日本旅行,6月初才又回到合歡山區,期間我的同事曾2次點燈誘娥,但都沒再抓到過,我以為它的發生期已經過了。
6月的每個星期我仍持續點燈誘蛾,蛾況相當不錯,「尺蛾科(Geometridae)」的種類和數量逐漸增加,「夜蛾科(Noctuidae)」也依然不少,當中還有一些較大型的夜蛾出現,不過最令我眼睛一亮的還是這隻「姬長尾水青蛾」。6月22日是我那星期第二次點燈誘蛾,6月20日那天已經抓到不少蛾類,那天的採集品我直到昨天(6月29日)才全部作成針插展翅標本,22日再度點燈就是想看看會不會有不同種類的蛾飛來,果然當晚又抓到2隻「姬長尾水青蛾」,不過都是雄蟲,而且看起來似乎羽化已久,一派久歷風塵的模樣,翅膀都有些破損了,但我還是將它們抓起,好留下記錄。23日天亮前(夏至日,小風口四點多天就亮了),也就是四點不到,我再度到會議室巡視一番,這隻「姬長尾水青蛾」就停棲在黑色的音箱側邊,非常顯眼,我當然立即趨前去看,當我發現它是隻雌蟲後,更是一陣興奮,我馬上捨棄「毒瓶」,取來一個大型的保鮮盒將它抓起放入盒中,帶到隔壁的標本處理室,緊閉門窗後才將它放在畫有方格的標本盒上拍照。雖然「姬長尾水青蛾」幼虫的食草是甚麼我並不知道,文獻上也找不到,不過既然好不容易抓到一隻雌虫,我還是試著想看看它會不會產卵,於是我再將它放回保鮮盒內,當天我就下山了。6月26日回到合歡山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這隻「姬長尾水青蛾」,果然它已經產下約50餘顆的卵了,雖然我很想養養看,但不知道它的食草,恐怕成功的機會很小,於是我決定將這些卵送給一位有多年養虫經驗的學長,27日我專程到梨山一趟,寄了約40顆卵給這位學長,留下約15顆,等它們孵化後再採些附近植物的葉片試著養養看,能不能成功,就要看它們的造化了。如果您知道「姬長尾水青蛾」幼虫的食草,請告訴我們。

星期六, 6月 23, 2007

合歡東峰頂上毫不畏人的金翼白眉


金翼白眉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金翼白眉」又稱為「台灣噪眉」,它是台灣特有種,屬「畫眉科」中體型較大的鳥種,學名為「Garrulax morrisoniaus」。「金翼白眉」是形容它的外型,「台灣噪眉」則是描述它的鳴聲,我的同事告訴我,這種鳥可以發出20餘種不同的鳴唱聲,也有人稱它們為「玉山噪眉」,這名稱應該是來自它學名中的種小名。不過在我學生時期我們便叫它「金翼白眉」,所以到現在我還是喜歡用這名稱。到過合歡山的人,多半會注意到「金翼白眉」,因為在這區域的「金翼白眉」似乎很不怕人,經常會一跳一跳的向人靠近,有時近到遊客用傻瓜相機就可以拍到滿格的畫面。
合歡山區進入5、6月的時候,下雨的頻度蠻高的,但昨天(2007年6月22日)一早則是晴天,這天是夏至日,我原來想要起來拍日出的,但5點15分起來時,天已大亮,太陽也早已在羊頭山方向露臉,我又錯過今年夏至日的日出了,但難得的好天氣不去爬爬山也實在可惜,所以我決定去合歡東峰走走,順便拍點初夏的高山植物,於是我只帶了一個60mm Micro的鏡頭,跨上機車騎向合歡東峰的登山口。走向東峰的途中,有些高山植物是已開花,不遠處山腰還有單株的「台灣高山杜鵑」仍然有滿樹的桃紅色花朵,但我知道不值淂走近去拍它,因為經過這一陣梅雨期的澆淋,「台灣高山杜鵑」是只能遠觀,不堪近看了。走到合歡東峰頂上,只不過7點10分左右,坐在頂峰,已被梅雨洗盡塵埃的群山更顯青翠,雖然一路上沒拍到甚麼高山植物,但在青山環繞之下,心情依然舒暢,就在我神遊太虛之間,一隻「金翼白眉」竟然跳到我腳邊的相機袋上,相機還在袋內,我只好輕手輕腳的想要取出相機,它當然馬上跳走,於是我取出相機想看看它會不會再過來,結果是又來另外一隻,它們不但沒有要走的意思,甚至越跳越近,還曾跳到我的相機上、頭上和肩膀上,可惜沒有同伴,要不然就可以幫我留下這種畫面;就這樣,我在合歡東峰頂山盡情的拍下這2隻愛現又喜歡擺Pose的「金翼白眉」,點選這張照片,你可以看到更多拍得更近的照片。
許多資料都描述「金翼白眉」是種不太怕人的鳥種,其實我強烈懷疑這會是它們的天性嗎?還是這些所謂不畏人的「金翼白眉」只是在合歡山這類遊客頻繁出入的山區長期習於揀食人類或無心掉落或有意餵食的食物而養成的習性呢?

星期五, 6月 08, 2007

透過這個鏡頭,你就能將合歡山小風口看透透,請上http://www.gov.tw


HAS_0551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合歡山地區是台灣一般民眾最容易到達的3000公尺以上的山區,一條台14甲線,西起霧社,東到大禹嶺,全長約40公里,為想上山的民眾帶來便利,每逢冬季寒流侵襲台灣的時候,想看雪的民眾總會特別注意媒體的報導,只要一聽到合歡山下雪的消息,這條台14甲線馬上塞爆,這時上山的民眾根本不會關心山區的氣候狀況如何,不過最近幾年,晚春初夏的4~6月間想上山看杜鵑開花的盛況,或晚夏初秋的7~9月間要觀賞高山植物的民眾也越來越多了,賞花跟看雪可是不一樣的,雪季間上山的民眾只要能玩到雪,可以不用管山區是否陰霾,但上山賞花的民眾如果滿懷希望來到山區,但卻碰上陰雨連綿、雲霧隴罩山林的時候,雖然也可能會有霧裏看花的美感,但總是沒有晴天時山青花美的賞心悅目,所以我們建議要上山的民眾最好能先了解一下山區的氣候狀況,當然上山前您可以打電話問太管處的合歡山管理站,他們在小風口設有遊客中心提供民眾諮詢和解說的服務,但在網路的時代,你也有其他的選擇,這就是我要介紹的「台灣看透透」。
政府為了服務民眾,並在這網路時代倡導「多用網路,少走馬路」,由行政院研考會設立的一個網站叫「我的E政府」,網址很好記,就是http://www.gov.tw,這網站提供了五花八門的各項政府服務民眾的內容,其中有一項「台灣看透透」,它是在許多台灣知名的觀光景點設置網路攝影機,透過網路,民眾只要上網就可以看到各網路攝影機所拍到的即時影像,我想這網站並不是真的要鼓勵你就在家中的電腦螢幕前就將「台灣看透透」,而是希望透過這項服務吸引民眾到各景點走走看看,而經由這項服務,民眾也可以知道他即將前往的地點最接近當時的天氣狀況。這項網路即時影像在南投地區設有6站,其中「合歡山小風口」這一點的網路攝影機就架在太管處合歡山管理站,透過它的鏡頭,你可以看到近處的小風口停車場和遠處的奇萊北峰,上山前只要上網一看,你就會了解當時的合歡山區天候狀況,像我在寫這篇報導的時候,小風口正是綿綿梅雨霧攏山區的天氣,鏡頭近拍時還能看到陰雨中的小風口停車場,我們的辦公室「特生中心高海拔試驗站」也隱約可辨,但鏡頭轉到遠拍的奇萊北峰方向時,就只是一片模糊了。
所以,以後要上合歡山前,不妨在上馬路前先上網路造訪「台灣看透透」的「合歡山小風口」,這樣你就能掌握最即時的天候狀況,而到了小風口,你也可以站在鏡頭前面打電話給你的親朋好友,請他們上網,你就可以在這3000公尺的山區,透過鏡頭跟他們打招呼。
看看這張照片,你知道鏡頭在那裏嗎?

星期四, 5月 10, 2007

合歡東峰頂上即將盛開的「玉山杜鵑(Rhododendron pseudochrysanthum


HAS_3927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每年的四、五月間,總有不少人會向我們探詢「合歡山上的杜鵑開了嗎?」。
我想這是像我這般在合歡山區工作的人義務應該提供的訊息,於是昨天(2007年5月9日)我再度走去合歡東峰頂上。約半個月前(4月26日),合歡東峰登山口附近正在盛開的「玉山杜鵑」已經開始凋謝了,倒是遠離登山步道上幾株散生的「玉山杜鵑」正在盛開當中,不過我不想遠離步道走入矮箭竹叢中去接近它們,所以也沒能留下它們的花容;接近合歡東峰頂上之前還有一座突起的山頭,只因它的標高略低於合歡東峰,所以雖然兩峰之間相距不到50公尺,但東峰三角點卻沒落在這頂上,這山頭大約也要怨歎「既生瑜,何生亮」吧?這是閒話,重點是這無名的山頭周圍聚生了許多「玉山杜鵑」,這叢杜鵑應該是合歡山地區中,山客徒步可達的最大一叢「玉山杜鵑」,我曾在4月26日來探過這叢杜鵑,當時我曾預估5月10日左右她們應該要開始綻放花顏了,但顯然我是判斷錯誤,眼前除了少數幾株杜鵑的花苞已梢微吐出粉紅花瓣外,多數的花苞依然緊緊裹住,還沒要開展的樣子,想到剛剛被我趕過、背負沉重器材的幾位攝影愛好者正氣喘如牛的走向合歡東峰,看到這叢仍未盛開的杜鵑,心中不曉得會有多麼失望?不過差堪告慰的是當天天氣極好,天空一片澄藍,站在山頂上,四圍美景一覽無遺,我想這樣的景緻依然會耗去他們許多的底片吧?(我問過他們,用的是傳統相機)。
這合歡東峰頂上的「玉山杜鵑」到底何時會盛開呢?我想如果你在5月19日那個周末假期到這頂上走一趟,百分之九十應該是不會失望的;不過我無法證實我的推測,因為下星期一(5月14日)起我將暫離合歡山區16天,遠去日本北海道和四國自助旅行,等我回來這山區,「玉山杜鵑」恐怕都已謝去,不過屆時合歡北峰坡上那大片的「台灣高山杜鵑(Rhododendron rubropilosum Hayata var. taiwanalpinum (Ohwi) S. Y. Lu, Yuen P. Yang & Y. H. Tseng」應該也要粉墨登場、綻放花顏了吧?

星期五, 5月 04, 2007

2007年5月2日於合歡山小峰口捕獲的姬長尾水青蛾


M01-20070502-016-02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前年(2005年)10月剛到合歡山小風口上班的時候,我的同仁就告訴我,他們曾在小風口的辦公室捕獲過「姬長尾水青蛾」,不過當時並未刻意留下記錄,所以也不清楚它出現的時節;去年一整年雖然點燈捕蛾的頻率還蠻高的,但卻從無捕獲過「姬長尾水青蛾」。前幾天(2007年5月1日)我到落鷹山莊詢問以前在我們站裏工作過的同事,她說前兩天他們曾在落鷹山莊看到兩、三隻長得像「水青蛾」的蛾類,不過並沒有抓起來,於是這幾天我點燈時便特別注意,其實也無需特別注意,「姬長尾水青蛾」雖然是台灣產3種水青蛾屬(Actias)中體型最小的一種,也是全世界已知同屬物種中最迷你的,但其雄蛾長6.3~6.5公分,雌蛾則有6.5~7公分,這樣的體型與在小風口曾捕獲的蛾類相較,已是屬於大型的了,一旦出現,想要不注意它還真得很難。2007年5月1日點燈,不但沒有「姬長尾水青蛾」,總共也只抓到四隻,但5月2日的點燈,飛來的蛾可就多了,當天正好有中心的同仁來此進行鳥類調查,所以晚上也陪他們在客廳閒聊,偶而便走到點登誘蛾的會議室看看,突然我看到一隻明顯就是「姬長尾水青蛾」的蛾類正在地上團團亂舞,我趕緊將四扇窗戶關起,深怕它會飛走,不過當我關好窗,這隻「姬長尾水青蛾」竟然不見蹤影,因為我已將會議室的桌椅集中推到一角,所以我拿著手電筒仔細的在桌椅下翻找,但就是找不到,心中難掩失望,5月3日晚,我當然繼續點燈,但「姬長尾水青蛾」還是沒有出現。5月4日清晨5點我照例再去會議室巡找一次,因為太陽一出來,許多被燈誘來的飛蛾就會飛走,所以我必需在太陽露臉前先去看看,這時奇蹟出現了,牆壁上竟然有一隻「姬長尾水青蛾」,我趕緊關上所有窗戶,先拿起相機拍它幾張,這隻是隻雄虫,因為它的觸角是很大的羽毛狀,如果是母蛾,那麼羽毛狀的觸角就沒這麼大了。將這隻「姬長尾水青蛾」先關在養虫箱中後,我便去爬合歡北峰,回來辦辦室才8點半不到,我請辦公室的李小姐將還會議室還未飛走的飛蛾清理一下,不久她向我回報會議室裏還有一隻「姬長尾水青蛾」,這可真神奇,我猜這兩隻都是5月2日飛來的,但夜晚時不曉得躲到那個桌角,太陽出來後才又飛出來,所以這個禮拜我已抓到兩隻「姬長尾水青蛾」,可惜兩隻都是雄蟲。
根據「鞍馬山的蛾2」所載,「姬長尾水青蛾」是一種稀少的蛾類,主要分布在台灣1850~2700公尺的高山森林中,但有少數分布在台灣中部海拔800~1200公尺的山地森林中,雖然王效岳先生所著的「認識台灣昆虫6」中有「姬長尾水青蛾」的卵和一齡幼虫的照片,但其詳細生活史仍有待研究。
「姬長尾水青蛾」是屬於「天蠶蛾科(Saturniidae)」,其學名為(Actias neidhoeferi Ong et Yu, 1968),根據王效岳先生前述著作所載,本種是在1968年才發表之新種,因為最初的標本是由埔里的木生昆蟲博物館所提供,所以又稱為「木生長尾水青蛾」;雖說本種為稀有的蛾類,但「鞍馬山的蛾2」中卻也羅列出許多曾採獲本種的地點,比較這些地點的海拔高,小風口標高3000公尺,已是目前已知的最高採獲地點。

星期四, 4月 26, 2007

玉山杜鵑與金翼白眉


玉山杜鵑與金翼白眉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每年的3~5月是合歡山的雨季,卻也正是玉山杜鵑(Rhododendron pseudochrysanthum Hayata)的花季,在台14甲線,海拔約2700公尺的鳶峰一帶,玉山杜鵑約在3月下旬就開始綻放花朵,隨著氣溫逐漸回升,玉山杜鵑便一路開上合歡群峰的山頂。今早(2007年4月25日)久違的陽光終於再度露臉,我騎著本站新購的野狼125來到合歡東峰登山口,想去探探東峰頂上的玉山杜鵑是否已開出,才剛停好機車,一隻金翼白眉就在我的身邊覓食,最近時我們相距還不到50公分,但我卻沒帶相機,因為我預期山頂的玉山杜鵑應該還在含苞待放的狀態,真是可惜!走到登山口,我更後悔了,因為雖然大部分的玉山杜鵑都還未開花或僅有少量的花朵開出,但卻有一株早開的玉山杜鵑已是花開滿樹了,唉!走到合歡東峰頂,還好!山頂的玉山杜鵑都還未開出,花苞最大的也大約只有成人的拇指般大,我估計最快也要到5月10日以後才會逐漸盛開。
今早原本就是計畫要來製作昨晚捕獲的蛾類針插標本,所以下午才帶著相機再回到合歡東峰登山口,一隻金翼白眉竟然又繞到我的身邊,不曉得是不是跟早上那隻是同一隻?雖然當時相機只裝了60mm的鏡頭,但牠實在一點都不怕人,所以我還是可以拍到很近的畫面,這張照片則是我換上18~70mm的變焦鏡頭正在拍玉山杜鵑時,一隻金翼白眉飛過來啄食玉山杜鵑的花,當然不能錯過這樣的畫面,連續搶拍了幾張,這張是比較理想的一張。這次拍到的照片都已放到Flickr,有興趣的網有請自行上網瀏覽。

星期四, 4月 12, 2007

返鄉途中路過本站的冬候鳥—藍尾鴝


藍尾鴝-20070411-02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3月下旬連續兩波襲向台灣的鋒面,已經使合歡山小風口連續下了10餘天的雨,雖然雨勢不算大,但已經影響了我在此地的蛾類採集工作;昨天(2007/4/11)下午合歡山一帶的雨逐漸停歇,雲層也慢慢散去,久違的小風口雲海終於再度露臉,這讓昨天上來借宿本站的客人興奮不已得贊嘆台灣高山秀麗的風景,但這樣的景觀對久居此地的我來說,只是平常,令我高興的是,今晚點燈誘蛾總該會有點好成績吧?不巧的是,昨天清晨3點多,小風口一帶就停電了,原因是佳陽的一枝電線桿被撞斷,不過我們站裏有發電機,通常這種停電的狀況,我們都會在入夜後發電3小時,所以我還是可以點燈;停電的狀況一直到夜間9點才解除,雖然整晚點燈直到隔日清晨,但蛾況並不佳,只來了8隻,不過卻有意外的收獲,就是這隻返鄉途中造訪本站的冬候鳥—藍尾鴝。
這隻藍尾鴝大約是在夜間的10點多飛入我點燈誘蛾的會議室,同前次飛來的深山鶯一樣,兩面洞開的大窗戶,牠卻不飛出去,就在屋內團團飛,這次我沒有想去抓牠,只是拿著相機追著拍牠拍,牠大約在室內飛了5~6分鐘後才飛出窗外,但我只拍到3張,當然對於鳥類認識有限的我,在那當下並不知道牠的芳名,是到今天早上我將照片秀給我站內同事蔡銘源先生看,他也是對鳥類頗有研究的同仁,曾經長期協助本中心鳥類研究室的野外調查工作,經他仔細端詳這3張照片並比對圖鑑,判認這隻是藍尾鴝的雌鳥,判定的特徵眼睛周圍的白圈、喉白色、脇橙黃色,但可能是打閃光燈的原因,腰到尾羽灰藍色的特徵並不明顯,蔡先生也曾在1997年前的4月間在小風口附近的落鷹山莊拍到正在北返的藍尾鴝停棲在褐毛柳的畫面。
藍尾鴝是屬於鶲科、鶇亞科的鳥類,學名是Tarsiger cyanurus,主要都是在高緯度地區的森林中繁殖,每年的10月到隔年的4月會有些個體在台灣路過或渡冬,雖然不算普遍,但在台灣的平地和低、中、高海拔均曾有發現的記錄,通常都是單獨出現,這隻藍尾鴝的雌鳥不知是否在台渡冬,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牠正在北返的途中,祝福牠一路平安順利飛回繁殖地,找到伴侶產下新的一代後,能在今年的秋冬之交再度造訪合歡山區。

星期三, 4月 04, 2007

葡萄缺角天蛾


M01-20070328-001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2007年3月28日在小風口會議室點燈誘蛾,不久就飛來這隻體型壯碩的飛蛾,初步判斷應該是屬天蛾科,經比對圖鑑(鞍馬山的蛾 2),果然是「葡萄缺角天蛾(Acosmeryx naga (Moore)」。根據張保信先生1989年所著「台灣蛾類圖說 一」所載,「葡萄缺角天蛾」的成虫曾在3~6月間出現於台北近郊的楊明山、烏來,桃園縣復興、北橫公路池端,南投縣的蘆山溫泉,嘉義縣奮起湖,雲林縣草嶺等地;本中心同仁林宗政先生也曾於高雄縣藤枝的本中心中海拔試驗站記錄到本種,而且是該地區出現天蛾中較為優勢的種類(1997 藤枝地區的天蛾發生記 錄,自然保育季刊第20卷);林試所在福山的蛾類調查中也出現本種(1999 福山試驗林的大型蛾類(鱗翅目:蠶蛾總科、天蛾總科),台灣林業科學 14(4)),不過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去年委託師大所進行的調查(2005 太魯閣國家公園昆蟲群聚與功能之研究一),從5月到11月在小風口、松泉崗、關原和碧綠四處調查地點,尚無本種出現的記錄。張保信書中並記載本種幼虫的食草包括獼猴桃科及葡萄科等多種植物。

深夜造訪本站的不速之客---深山鶯


HAS_3477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陽春三月,台14甲公路海拔2700公尺的鳶峰停車場附近,有些玉山杜鵑已經開始開花了,但3000公尺的小風口一帶依然是草木帶枯的景像。
3月在山上停留的時間不長,因為常常要回山下開會、洽公,點燈誘蛾的機會也就不多了,所以我盡量把握,每晚點燈。3月29日是青年節,在我年青的時候,這是個重要的節日,對於當時年青的我,重要的是329是個國定假日,而且常是連著春假的長假日,所以我喜歡,但今年這個日子似乎有不少爭議,雖然我遠離塵囂躲在3000公尺的山區,不過無遠弗屆的網路,仍然讓我可以接收到塵世間紛擾的訊息,就在那日的清晨4點多,我起來看看會議室中蛾類誘集的情形,來的飛蛾不多,不過有隻體型壯碩的天蛾科飛蛾,特別引我注意,就在我蹲身為它拍照時,突然窗外飛入一隻小鳥,在屋內亂飛,奇怪的是,兩面大開的窗戶毫不設防,它怎麼就不飛出去呢?難道這鳥是去年11月就曾來過的那隻「白眉黃鶲」嗎?疑問一起,我馬上舉起捕蟲網將它網下,仔細一瞧,又是我不認識的鳥種,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它並不是「白眉黃鶲」,我想模仿去年同事老艾的手法,以手指夾住鳥腳拿在手上拍照,但沒想到這動作看似簡單,但我卻無法作到,好不容易夾住鳥腳,這鳥卻用力掙扎,我深怕它就要斷腳受傷,只好把它放了,這時只好拿起相機追著它拍,總算留下3張影像,其中這一張是最生動的,它停在椅上,我趨近按下快門的當下,它正振翅要飛走;另外一張它攀在窗緣,回眸對我一望,然後就飛向窗外它原本應該活動的世界了。後來我將照片傳給研究鳥類的同事看,他告訴我這是合歡山很常見的深山鶯,慚愧!

以下資料是採自鳳凰谷鳥園的網站,請參考
學名:Cettia acanthizoides concolor
英文:Formosan Yellow-bellied Bush Warbler.
深山鶯為台灣特有亞種。其它亞種布於喜馬拉雅山區、錫金、西康西南部、雲南北部、四川西北部、江西以及福建北部。在台灣,分布於2,000~3,500公尺之中、高海拔山區,尤其在高海拔山區之低木林,或開闊草生地、箭竹叢等較常發現;冬季嚴寒時遷降至較暖和的中海拔山區避寒。大抵單獨活動。覓食昆蟲或其幼蟲。很少看到其飛行;若發現到異狀,即刻竄入草叢中。鳴聲似笛音,為一連串尖細,而一聲比一聲高之「笛──笛──笛」叫聲。繁殖於6~7月間,營巢於離地不高的灌木林,或箭竹叢裡,以草莖葉或竹葉為材。

我到合歡山服務後曾寫了個資料庫程式來登錄我們站裏過往收集的鳥巢資料,檢視這份資料,才發現我們站裏有8份深山鶯鳥巢的標本,巢材都是玉山箭竹枯葉,也都是築巢在冷杉林內的玉山箭竹上。

星期二, 3月 13, 2007

台灣產天蛾科中體型最大的蛾類----鋸翅天蛾(Langia zenzeroides formosana)


M09-20070313-001-1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這隻飛蛾是今天(2007年3月13日)路過清境農場萊爾富時捕獲的,冬天這段期間,海拔約1750公尺的清境萊爾富蛾類也明顯少了許多,上星期捕獲3隻,今天是比上星期又多一些,但都是跟上星期一樣的種類,只有這隻是以前沒抓過的,牠停棲在店家的的玻璃上,體型比今天其他的蛾類大了許多,腹部末端高高翹起,非常引人注意,但停棲的高度約有3公尺,徒手搆不到,還好幾次經驗下來,我已在車內準備了捕虫網,這才手到擒來。我在抓牠的時候,有位果農告訴我,這種蛾類在當地很常見,農民們都不喜歡牠,因為牠會危害果樹,我問這位農民,是不是這種蛾會吸允蘋果或桃、梨等果實,造成果實受損,但他說不是這樣,這種蛾是會啃咬果樹的樹葉,我對這說法蠻好奇的,因為我只知道鱗翅目的幼虫多是植食性的,所以常被視為農業害虫,但成虫後大多也不再進食或有部分較大型的種類會危害果實,但成蛾會再取食樹葉就很少聽說了,當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吧!
這隻飛蛾我帶回試驗站後先將牠放在劃有方格的昆虫分類盒上拍下幾張照片,才放入毒瓶毒殺,現在已作成針插標本。我判斷這隻應該是天蛾科的,先翻翻鞍馬山的蛾第二卷,沒找到類似的,再翻張保信先生1989年出版的台灣蛾類圖說(一),一頁一頁的翻,就在第41頁有張王孝岳先生拍的生態照,沒錯!就是牠—天蛾科的鋸翅天蛾(Langia zenzeroides formosana),根據這本書的記載,鋸翅天蛾是台灣產天蛾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雌虫體翅可達155mm左右,飛行時會發出「休、休」聲,成虫出現於初春1月底到4月底,在台北縣烏來、北橫公路巴陵、南投縣惠蓀林場、南山溪、霧社、廬山溫泉、雲林縣草嶺、嘉義縣奮起湖等地都曾有採集記錄,幼虫取食薔薇科Prunus屬的多種植物。

星期二, 2月 27, 2007

水青冬夜蛾(Lithophane venusta yazakii)


這張組合照片中的蛾類是「水青冬夜蛾 (Lithophane venusta yazakii)」,屬「夜蛾科(Noctuidae)」的「冬夜蛾亞科(Cuculliinae)」;根據張保信(1991):冬夜蛾亞科的大部份屬群在秋季出現於高山帶,即北半球溫帶為本亞科主要的生存區域,部份種類成蟲越冬後產卵,但都與春季植物萌芽季同步開始幼生期。部份種類與花期同步攝食花蕾或花瓣。
組合照片中共有3隻水青冬夜蛾,左上角那隻是2006年11月14日在小風口採獲,右下角則是其針插標本;從那次之後的12月及1月的採集均未再捕獲;右上角及左下角則是昨晚(2007年2月26日)在小風口點了一整夜捕穫的5隻蛾類中的兩隻,而這5隻蛾類也是2007年2月在合歡山小風口四次點燈的唯一收穫。
根據張保信(1991),水青冬夜蛾的同名亞種(Lithophane venusta subsp. venusta)分布在日本及俄羅斯沿日本海一帶,在日本是在9月下旬開始出現,越冬後次年4月間再度活動,幼虫曾有取食殼斗科的水櫟(Quercus crispula )的記錄;台灣的水青冬夜蛾則由日本蛾類專家Yoshimoto定為另一亞種(Lithophane venusta subsp. yazakii),過去在台灣成虫的採集日期集中於3月,採集地點則有中橫公路大禹嶺、梅峰、合歡山,嘉義縣阿里山等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但離合歡山不遠的鞍馬山則尚無採集資料;有關本亞種幼虫的食性目前尚查無資料,不過推測應該也是取食殼斗科Quercus屬的植物,合歡山附近的關原就有許多高山櫟(Quercus spinosa ),如果從高山櫟上採集一些鱗翅目幼虫來飼養,或許可以養出本種的成虫。
(參考資料: 張保信。 1991。 台灣蛾類圖說(五)。 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星期四, 2月 15, 2007

鹿野氏鼴鼠


台灣鼴鼠,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昨天傍晚(2007年2月13日)我在台14甲公路上走路散步,一如以往,我們站裏的黑妞也隨侍在側,當我們從落鷹山莊往回走時,在約37.5K的地方,黑妞突然衝向路旁邊坡,一個箭步整個口鼻插入土中,再用前爪向地上抓耙了幾下,剎時間只見牠可中刁咬了一隻毛絨絨烏黑黑的小動物,我立即斥令牠放下,牠哀鳴了一下還是放下口中的獵物,我立即趨前檢拾來看,竟然是一隻「鹿野氏鼴鼠」。這是我第二次看到這種動物,前次是在集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楓香步道看到,也是被我家的小狗琪琪抓到,當時我也是從牠口中搶下,觀察一下之後就放走了,但這隻在合歡山抓到的「鹿野氏鼴鼠」就沒這麼幸運了,可能是黑妞下口太重,我撿起牠時雖然還動了幾下,但過一會兒就死了,所以我只好將牠帶回站裏放在地面拍了幾張照片,將其遺體冰存起來準備帶回集集給我的同仁研究。

鹿野氏鼴鼠小檔案:以下內容引述維基百科的資料

台灣高山鼴鼠又稱鹿野氏鼴鼠,學名Mogera kanoana。是生存於台灣的一種哺乳動物,屬於鼴鼠類,曾在新聞有報導關於台灣高山鼴鼠被發現(尚待查證),這隻台灣高山鼴鼠是在被曬光,發現後成為新物種

最早的紀錄為鹿野忠雄1940年發現於雪山山脈,並於論文中記載分佈高山的鼴鼠不同於平地的種類,只可惜沒有任何標本紀錄,直到2004年生物學家們證實此物種的存在,並由日本川田伸一郎及台灣的林良恭以鹿野(Kano;拉丁化為kanoana)命名。結果發表於2007年

比平地鼴鼠外觀黝黑的高山鼴鼠體長有12公分、重量不到40公克,平常棲息在土壤20公分深,以土壤中的蚯蚓蠕蟲作為主食,分佈於玉山雪山高山,另外墾丁花蓮平地也有發現過。


星期五, 2月 02, 2007

2007年1月18日合歡山小風口的蛾


這張照片是2007年1月18日在合歡山小風口採獲的蛾類所製作的標本,1月17日那天點了一整晚的燈,才捕獲8隻,但當晚點燈後,卻飛來許多蛾類,當然沒有夏秋季節時的盛況,不過以當地一月的月均溫不到3℃的嚴寒季節,會飛來這麼多的蛾也實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所以我幾乎把所有飛來的蛾類都捕抓起來,並全部作成針插標本,到昨天(2007年2月1日)已風乾12天,便把標本全部拆下,連同其它標本共約有110份,就在今天列印標簽全部上標完成,這些標本照已全部傳送到flicke,歡迎同好專家上網查看。

星期四, 2月 01, 2007

2007年合歡北峰雪景

2007年1月27日合歡山區降下入冬以來最大的一場瑞雪,那天剛好是週六,我已下山去了,所以沒有遇上,等到昨天(1月31日)上山時,大部分的積雪都已溶化,而我們辦公室因為過了中午就晒不到太陽,所以屋頂和前院仍然有厚厚的積雪,從辦公室望向合歡北峰的南向坡,已幾乎看不到雪跡,不過北向坡應該還會有殘雪,而且我上次去爬合歡北峰已是40天前的事了,於是決定趁著豔陽高照氣溫較高的下午去北峰走走,也補拍一下雪景。
雖然台14甲路面的積雪多已溶化,但仍有部分沒晒到太陽的地方因為積雪被反覆碾壓後變成硬冰,就在北峰登山口前的台14甲37K處就有一段約30公尺的路面結冰,剛走到那裏就看到一部中型貨車打滑上下不得,我也小心翼翼的走過,以免像上次一樣又摔個四腳朝天。
走在北峰的登山路上,還是有不少的殘雪,為了怕滑和預期步道可能會因溶雪而泥濘,我這趟是穿雨鞋,雖然穿了兩雙襪子,寒氣還是直逼腳底。走到反射板後才能看到北向坡,果然在靠近稜線的地方還有厚厚的積雪,我用登山仗測一下積雪的厚度,竟然還有70公分。從反射板到北峰的步道上因為是無植被覆蓋的裸露地,雪比較不容易溶化,也還有很厚的積雪,一步一腳印的踩在上面,也讓我回起起兩年前在日本北海道旅行時,清晨獨自一人走在札幌積雪的街道上的情形,不過這趟我可不是單獨上山,我們站裏的黑妞和對面的獨眼龍也陪我一起上來,只見這一黑一黃兩隻小狗在雪地裡追逐奔跑,四蹄揚起雪花片片,頗有北國寒冬的味道。合歡北峰上的積雪也大多都已溶化,就剩下一些殘雪,找個角度避開沒雪的地方,以藍藍的天空為背景,就拍下第二排最右邊那張照片,營造一下白雪覆山頭的景象。因為貪看美景,在峰頂上停留較久,所以下山時走得飛快,竟然40分不到就回到登山口,創下最快的下山記錄,不過比起那位上山只花43分鐘的合歡山寒訓基地指揮官邱中校,我只能算魯肉腳了。37K處正有太管處合歡山管理站的推雪車在鏟除路面的結冰,下雪後的這幾天,我們這好鄰居可是忙壞了,大批遊客上山也留下大量的垃圾,只見連鏟雪車上也裝滿好幾袋的垃圾,看來台灣的遊客還是不習慣「除了足跡甚麼都不留」的登山倫理。

星期六, 1月 27, 2007

合歡山小風口雪景


DSC_1382,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這星期二(2007年1月23日)上山到星期五下山這段期間,合歡山區幾乎都是晴朗的好天氣,天空一片澄藍,偶有白雲點綴其中,可說是晴空萬里,但卻非常的寒冷,即使白天日照之下,氣溫也都在3~4℃之間,夜晚則一定降到0℃以下,這可由台14甲3000公尺以上區域處處可見的冰柱得到證明,但也因為天氣太好,水氣不夠,並沒有降下瑞雪,不過從小風口北眺南湖大山的山頂,則是白雪罩頂,顯然靠近東北的南湖大山那幾天是有降雪的。星期五下山時,合歡山區的天氣仍然晴朗,但雲量卻明顯增加了,從武嶺望向霧社,已是一片雲海,有一些攝影的愛好者已徒步走去合歡主峰,準備獵取著名的合歡日落雲海的景觀。
今天(2007年1月27日)一早在集集騎腳踏車,天空一片陰霾,回程時還被小雨淋了一身,心理就在想,合歡山是不是應該要下雪了,果然聽到警廣正在報導武嶺已經下雪的消息,並且因為路面結冰與積雪,太管處與警方已實施雪季交通管制措施,所有上山車輛都必需加裝雪鍊。在合歡山上山一年多了,雖然碰到下雪的時間並不多,不過冬季路面結冰卻是經常會發生,其實路面結冰對於車輛或徒步而言都是相當危險的,前幾天上午7點多在台14甲公路走路運動時,以為路面的結冰應該都已溶化,沒想到在37K處因為照不到太陽,結冰未化,一不小心便摔了個四腳朝天,心情大壞當然就不走了,回辦公室後拿狗食要餵狗時,又因為地面結冰再度摔個狗吃屎,真是有夠#%*※,所以我也要呼籲聞雪心喜興奮上山的遊客,無論是車輛或個人裝備都要有周全的準備,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免得高興上山卻敗興而歸。如果你不想在雪季時上山湊熱鬧,卻又想看雪地風光,不妨到研考會所架設的即時影像網站(http://webcam.www.gov.tw/),點選合歡山小風口即可;另外這張照片是山上值班的同事老艾剛剛拍下傳給我的,也與大家分享。

星期三, 1月 24, 2007

合歡山採獲的珍貴蛾類---夜蛾科冬夜蛾亞科的Sugitania uenoi Owada


Sugetania uenoi, originally uploaded by Guest of HoHuanShan.


這張組合照片中的蛾類是2006年11月下旬在合歡山的小風口捕獲的,當我將右側這張生態照放到flickr的網站時,很快的左漢榮先生就給我回應,語氣很是興奮,他是這樣寫的:「WOW! 這就是Sugitania uenoi Owada,第三個標本!第一個生態照,Great」,看到這樣的訊息我也很高興,我就趕快去檢視那天採獲的標本,發現這種蛾類總共有4隻,於是我小心翼翼的將這4隻都作成針插展翅標本,並且將那生態照片印出,請我同仁那陣子在山上值班的時候特別注意一下,看看能不能多抓到一些,但到目前(2007年1月24日)為止,都沒再發現了。
當時我對於這蛾的學名感覺很有趣,,因為它的種小名uenoi跟日本東京都上野(Ueno)很類似,而我兩次去日本自助旅行,第一晚都是住在上野車站附近,於是我就這問題請教左漢榮先生,他也很快的告訴我關於Sugitania uenoi許多資訊,原來這個蛾類是由日本學者Matmoru Owada在1995年所發表的新種,而他將學名定為Sugitania uenoi是為了獻給退休的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動物學部主任Dr. Shun-Ichi Ueno。
前兩星期我到台中科博館找文獻,也找到了Owada先生發表此一新種的原始文獻,在與閒聊時,才知道Owada先生與台灣昆蟲界的人相當熟悉,也常來台灣,科博館的同仁談起他們到日本考察時也常會麻煩Owada先生代訂東京旅館的房間,原來我這半路出家的門外漢竟然連這與台灣關係密切、近年來發表許多台灣新種的日本鱗翅目專家都不知道,看來我是應該更認真的收集文獻和看文獻了。
Owada先生是根據1992年在台灣桃園縣復興鄉海拔1000公尺的四稜所採採獲的一隻雄蟲標本來發表這一新種,當時並沒有捕獲雌蟲。Sugitania這一屬在日本還有3種,台灣這種在外觀上和日本的3個種都很像,但雄蟲的生殖器搆造則有明顯的區別,因此Owada先生將台灣的這種發表為一新種,說真的,我並非學昆蟲出身,有關鱗翅目的分類依據我實在還非常陌生,不過從我收集到的文獻看來,似乎雄蟲的生殖器是種這一階層在分類上的重要依據,而目前我只能以比對圖鑑方式來找蛾的名字,有關蛾類生殖器的標本如何製作、有那些術語和重要特徵仍然一竅不通,看來我得在這方面再多下點工夫。
在那篇文章裏提到,在1989年到1992年間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和台灣大學合作進行「台灣地區高海拔動物地理學的變異與特徵研究」,而這項研究就是由Dr. Shun-Ichi Ueno所領導,透過這個研究,他們在台灣找到許多有趣的冬季蛾類,也據此撰寫了許多報告,可說成果相當豐碩。



2010年6月2日 更新資料
本份標本經日本蛾類專家Mamoru Owada檢視後,確認為一新種,並已正式發表
學 名:Sugitania chengshinglini Owada &Tzuoo, 2010
參考文獻:A Revision of the Noctuidae Moths of the Genus Sugitania (Insecta, Lepidoptera)
Mem. Natl. Mus. Nat. Sci., Tokyo, (46)25-37, March 28, 2010

星期五, 1月 19, 2007

合歡山小風口2006年12月13日蛾類集錦

2006年12月13日,寒冷的冬夜,我們辦公室內的氣溫才約9℃,室外飄著霧雨,無星光月亮,小風口一帶一片漆黑,只除了我們為了誘捕高山蛾類而在室內刻意點起的500瓦鹵素燈,點燈不久,就有許多蛾類飛來,數量不少,但比起前幾個月那種群蛾飛舞的盛況,卻又差多了。當晚我們抓了不少的蛾類,隔天便開始製作針插展翅標本,因為製作標本的經驗還淺,進度很慢,所以先把標本分裝在三角袋內,放到冷凍庫去冰藏起來,每天抽空作一些。要展翅的時候,先將冰凍的標本退冰後,放在保鮮盒內再置入裝有熱水的燜燒鍋內軟化,這招是我同事教我的,以前都是將捕獲的蛾類放在烘箱烘乾,但如此處理後,將來要再拿來展翅,困難度很高,這不是我現在的功力可以辦到的,就這樣慢慢製作這些標本,沒想到那天捕獲的蛾類竟然已經製作了100份已上的標本了,當將這些標本從展翅台取下再上標簽之後,仔細看還蠻有成就感的,雖然多數標本作的並不好,但仍然偶有佳作,最重要的是,這些標本將是以後研究合歡山蛾類的重要材料,雖然我只是作客合歡山,但總希望在這裏工作的期間能留下一點東西,這些標本就是我要留給合歡山的。
最近收集了許多台灣蛾類研究的文獻,發現近10幾年來一些日本和匈牙利的學者在台灣採集了許多蛾類,也發表很多的新種,這些新種當中有不少是在中橫沿線採集到的,而我在這裏的採集也有很多就是前幾年才被他們發表的新種,雖說學術研究不應有國界之分,但在自己國境內的生物卻要仰賴外國學者的研究才能發現新種,總是一種遺憾,我想主要的關鍵是國內對於基礎的生物分類學不夠重視,而這樣的專長也不容易就業,因此也少有學生願意投入基礎生物分類學的研究,雖然我們可以在網路上看到有不少對蛾類或其它生物有興趣的業餘者,他們很熱切的在網路上貼圖、發問、討論,當然也有熱心的專家予以回應,這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科普當然是有貢獻的,但在學術研究上就可能比較薄弱了;我也是一位對蛾類有興趣的業餘者,並非學昆虫的科班出身,也許是我自己對這個領域的陌生才會有這種感覺,說不定台灣昆蟲學界的專家們已有不少的學術發表,只是我讀書不精不知道罷了,如有得罪,尚祈見諒。